分类
NEW

《黄帝内经》《素问》章节名称及简要内容

学习《黄帝内经》,有些内容能够看得懂,有些看不懂,比如号脉、针灸,所以先看能看懂的地方,暂时忽略看不懂的地方,阅读过程发现看了半天居然是看不懂的内容,浪费不少精力。于是就想在阅读之前知道每一章大概都讲了什么,这样有目标的去看,效果会很好。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的诞生,在没有通读的情况下整理出这篇文章,花费了不少精力,自己总结(看过一部分)+网络搜索(没有完整介绍的)+AI总结(错误百出)才整理出来,供自己及有相关需求的同仁一块参考,后续使用的过程会再逐步完善的!(2024-4-13)

1. 上古天真论:探讨了古代人们如何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和正确的生活方式来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理念。

2. 四气调神大论:讨论了四季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情志和行为来适应四季,以保持身心健康。

3. 生气通天论:阐述了人体生命力与自然界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调和阴阳来维持健康。

4. 金匮真言论:讨论了医学理论中的基本原则和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医学理论来指导实践。

5. 阴阳应象大论:详细阐述了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阴阳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6. 阴阳离合论:探讨了阴阳两种基本力量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分离与结合,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7. 阴阳别论:进一步探讨了阴阳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调和阴阳来治疗疾病。

8. 灵兰秘典论:描述了人体十二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强调了心作为君主之官的重要性。

9. 六节藏象论:讨论了人体与自然界六气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变化进行养生和治疗。

10. 五藏生成论:探讨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五脏别论:讨论了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疾病形成和治疗中的作用。

12. 异法方宜论:探讨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使用。

13. 移精变气论:讨论了如何通过改变精神状态和调整呼吸来治疗疾病。

14. 汤液醴论:介绍了汤药的制备和使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合适的汤药。

15. 玉版论要:强调了诊断疾病时观察病人外貌和脉象的重要性。(为啥叫玉版?)

16. 诊要经终论:(脉)讨论了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来诊断疾病和预测病情的发展。

17. 脉要精微论:(脉)详细介绍了脉象的观察和诊断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脉象来判断病情。

18. 平人气象论:(脉)讨论了健康人的脉象特征,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健康状况。

19. 玉机真脏论:(脉)讨论了五脏的真实脉象,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这些脉象来预测生死。

20. 三部九候论:介绍了通过观察人体三个部位的九个特定点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21. 经脉别论篇:(脉)探讨了经脉的分类、功能和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22. 藏气法时论篇:阐述了五脏之气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时令对养生治疗的影响。

23. 宣明五气篇:详细解释了五脏之气的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24. 血气形志篇:讨论血液、气的生成运行,以及与形体精神状态的关系。

25. 宝命全形论篇:强调养生重要性,探讨调养气血、维护形神以延年益寿的方法。

26. 八正神明论篇:讲述八种重要穴位及其在调节气血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27. 离合真邪论篇:探讨疾病邪气与人体正气的相互作用,辨别和治疗真假病症的方法。

28. 通评虚实论篇:分析虚实病症特点、鉴别方法和相应的治疗原则。

29. 太阴阳明论篇:讨论太阴经和阳明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30. 阳明脉解篇:详细阐述阳明经脉的走向、分布、功能及其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

31. 热论:(热病)讨论了热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提出了热病的传变规律和治疗要点。

32. 刺热篇:(热病)详细阐述了热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不同类型热病的刺法和注意事项。

33. 评热病论:(热病)分析了热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讨论了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34. 逆调论:探讨了逆调病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强调了调整阴阳的重要性。

35. 疟论:(疟疾)探讨了疟疾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提供了疟疾的预防和调护方法。

36. 刺疟篇:(疟疾)详细阐述了疟疾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刺法和注意事项。

37. 气厥论:分析了气厥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治疗原则,提出了内外兼治的治疗方法。

38. 咳论: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39. 举痛论:本篇详细讨论了人体五脏卒痛的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指出寒气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40. 腹中论:本篇探讨了心腹满、胸胁支满等病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具体的治疗方案,并讨论了饮食不节对疾病的影响。

41. 刺腰痛:讨论了腰痛的病因、病机和针灸治疗方法,提供了针对腰痛的综合治疗方案。

42. 风论:探讨了风邪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针灸和其他方法治疗风病。

43. 痹论:分析了痹症(关节疼痛和肌肉麻木)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44. 痿论:讨论了痿症(肌肉萎缩和无力)的成因、症状和治疗原则。

45. 厥论:探讨了厥病(指气血逆行,导致突然昏倒等症状)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46. 病能论:分析了疾病发生的能力和条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47. 奇病论:讨论了奇病(罕见疾病)的特点和成因,以及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原则。

48. 大奇论:进一步探讨了奇病中的一些特殊病症,以及其治疗方法。

49. 脉解篇:(脉)详细阐述了脉象的诊断意义,探讨了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50. 刺要论:(针灸)讨论了针灸治疗的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法,以及针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51. 刺齐论:(针灸)讨论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如何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合适的刺法和穴位。

52. 刺禁论:(针灸)列举了在针灸治疗中应当避免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3. 刺志论:(针灸)讨论了针灸治疗中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考虑,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来辅助疗效。

54. 针解篇:(针灸)详细解释了针灸的原理和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

55. 长刺节论:(针灸)探讨了长针刺法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及其在治疗中的作用。

56. 皮部论:分析了皮肤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皮肤的表现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57. 经络论:讨论了经络系统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节经络来治疗疾病。

58. 气穴论:探讨了人体穴位的位置、功能以及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59. 气府论:分析了气府(特定的脏腑功能区域)的概念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

60. 骨空论:讨论了骨骼系统中的空位(穴位)及其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和意义。

61. 水热穴论:(针灸)探讨了水热病症与人体穴位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针灸治疗水热相关的疾病。

62. 调经论:讨论了经络系统的调节方法及其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63. 缪刺论:(针灸)介绍了缪刺法,这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技术,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和症状。

64. 四时刺逆从论:(针灸)分析了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针灸治疗方法的重要性,以及逆从四季变化的治疗方法。

65. 标本病传论:探讨了疾病的标本关系,以及疾病从表里、经络之间的传变过程。

66. 天元纪大论:讨论了宇宙自然规律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养生和治疗。

67. 五运行大论:分析了五行运行的规律及其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应用。

68. 六微旨大论:探讨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和防治方法。

69. 气交变大论: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70. 五常政大论:分析了五行对应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71. 六元正经大论:讨论了自然界的六气(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及其治疗原则。

72. 刺法论:(针灸)介绍了针灸治疗的具体技术和方法,包括如何根据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法。

73. 本病论:分析了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制,以及如何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74.至真要大论: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追求真实效果的重要性,探讨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和目标。

75. 着至教论:讨论了中医教育和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中医知识传授给后学。

75. 著至教论:强调了医学教育和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了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的方法。

76. 示从容论:讨论了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强调了从容不迫、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77. 疏五过论:分析了医疗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五种错误,并提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策略。

78. 徵四失论:讨论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四种失误,以及如何避免这些失误。

79. 阴阳类论:对阴阳理论进行了分类和总结,阐述了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80. 方盛衰论:探讨了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强调了根据病情的盛衰来调整治疗方案。

81. 解精微论:讨论了医学理论的精微之处,强调了深入研究和理解医学知识的必要性。

Views: 165

联系微信:187521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