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7个习惯教出优秀学生》是史蒂芬.柯维的著作。史蒂芬.柯维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书中介绍了成功青少年所公共拥有的七个习惯,如果以一个孩童的口吻,简单描述这“7个习惯”,则是:
习惯1:积极主动
我很有责任感,我积极主动,我能调整自己的行为、观点和心情。如果我做错了,我不会责备他人。无须别人要求,我都能坐端行正,即使无人在场,我也一样。
习惯2:以始为终
我会安排计划、设定目标。我只做有意义的事情,力求摆脱平庸无奇。我在班上非常重要,能够为学校的任务和前景贡献力量。
习惯3:要事第一
我只把时间花在重大事项上。这意味着,只要我认为属于不该做的事,我绝对置之不理。我为每件事设定轻重缓急,设定日程安排,然后按计划逐项展开。我遵纪守法,办事有条不紊。
习惯4:双赢思维
我在追求自己所求时,也会考虑并平衡他人所需。我会在他人的情感银行账户上多存些钱。一旦发生冲突,我将寻求第三种解决之道。
习惯5:知彼解己
我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我努力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我倾听他人诉说时,从不打断。我发表自己观点时非常自信。我和别人交谈时,会凝视对方的眼睛。
习惯6:统合综效
我看种别人的能力,时刻准备向他人学习。我和别人相处良好,即使是和我完全不同的人。我擅于融入团队,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会努力听取别人的想法,因为我知道,通过协作,我们能够找出更好的办法,只靠我们个人根本无法做到。
习惯7:不断更新
我会照顾自己的身体,吃健康食品,多做运动,保持充足睡眠。我会抽时间陪家人和朋友。离开学校,我还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在多种场合学习。我会花时间寻找有意义的助人之道。
“7个习惯”作为一个整体,并非只是对7个毫无关联的习惯的随意叠加。这7个习惯环环相扣、逐步升级。前3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共同帮助人们变得更加“独立”。但独立并不是根本的“终极需求”。在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虽然独立对于成功非常重要,但是,人们还需要高效地相互协作、融入团队。因此,第4、5、6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三个习惯能引导人们走向更加独立的境界。它们告诉人们,如何才能与他人高效沟通,如何才能与他人平衡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才能与他人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第7个习惯,“不断更新”,则包含了所有其他习惯的内涵。这个习惯使人们可以适应当今世界的四个重要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
我将以书中的一个例子来让大家感受一下“7个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力。——如果你问老师,他们过去最痛心的事是什么,有个顶尖小学的校长仅用一个词回答:“遗憾。”要求她解释时,她说:“老师们意识到,过去十年来,他们把太多精力放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其代价就是,学生们并没有学到日常生活所需的最基本技能。同时,在强调学习成绩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向学生们传递对学习及生活的热爱之情。为此,老师们感到巨大遗憾。”在实行了“7个习惯”的训练后,学生除了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能与他人高效协作、光明磊落地待人处世之外,依然有着不错的学习成绩。这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我想,这便是七个习惯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不去刻意地强调优秀,而是把优秀渗透在点滴行为之中。
《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招聘或提拔员工的时候,公司往往更加看中员工的品格特质,而不是员工的特殊教育背景、实用技能、专业知识或工作经历。并不是说专业知识或技能不重要,而是因为这可能更容易通过教育培训而获得;然而,诸如品格、职业道德、价值观等品质则更加根深蒂固、难以教化。
由此可见,成绩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但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回顾自己这短短两年的教学过程,更多时候关心的只是学生的成绩,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现在想想,真是大错特错,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内在的潜能,需要我们去发掘,一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内在潜能,他的成长将不再局限于成绩一方面,而是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将大幅提升,比如:社交能力、生活技能、协作交流,创新能力等。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学生,才是将来走出校园,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时间流逝,你的学生不一定能记住你所传授的内容。但是,他们将永远记住你如何让他们有所感悟。
Views: 34